《中国科学报》:钟志远:致力突破世界难题

发布时间:2014-09-09浏览次数:796

 

 
 
 
 
不久前,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教授钟志远凭借其在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和药物控制释放领域的成就和贡献,应邀前往柏林参加德国洪堡基金会贝塞尔研究奖颁奖典礼。
贝塞尔研究奖由德国资深教授提名,数位国际著名专家推荐,经洪堡基金会严格评定,奖励获得博士学位不超过18年,在其研究领域中具有国际声望的年轻学者。该奖项每年授予最多不超过25位德国以外世界各国不同学科领域的年轻顶尖科学家。
作为本次颁奖典礼上的国内唯一一位获奖者,钟志远除了获得洪堡基金会提供的4.5万欧元奖金外,还将受邀到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和亥姆霍兹国家研究中心开展跨国合作研究。
 
 
 
 
攻坚靶向治疗
1991年,生长在江西省安远县的钟志远考入吉林工业大学(后并入吉林大学)。当时他就读的应用化学(车辆化工)专业并不是他感兴趣的方向,直到大四那年,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做本科毕业论文时接触到生物医用高分子,他内心的科研热情和梦想才被真正激发。
之后,攻读硕士、博士以及任荷兰屯特大学助理教授期间,钟志远选择的研究方向都是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和基因释放。2007年回国后,他开始致力于攻坚肿瘤的靶向治疗
靶向治疗需要一个隐形纳米载体,使得抗癌药物能在人体内长时间循环,选择性地富集到肿瘤部位,高效被肿瘤细胞内吞,并在细胞内快速释放。钟志远介绍说。然而,研制出这种药物载体并不是件易事。除了要解决载体材料必须无毒、尺寸合适、载药表面化学性能稳定等问题,还要确保注射进入人体后能长时间随血液循环而不被免疫系统识别,在准确到达靶点前不会因为泄漏而过早释放药物。
另一方面,药物载体面临不释放快速释放的两难问题。如果能解决该难题,临床治疗肿瘤的药物用量将降到原来的1/20或更低,临床治疗效果可显著得到提高。这也正是钟志远和他的团队需要突破的课题。
根植于学校提供的科研沃土,凭借对科研的挚爱和高度专注的投入,钟志远教授带领团队先后在肿瘤的靶向治疗研究上开展了一连串开拓性的研究:率先在国际上报道了还原敏感生物可降解胶束纳米载体,有力增强了胶束药物的抗癌活性;创新性地设计了生物还原敏感、可逆交联的纳米药物载体,巧妙地解决了纳米药物在体内不稳定与在肿瘤处药物释放缓慢的科学难题;发明了具不对称膜结构的生物可降解聚合物囊泡,实现了蛋白质药物的高效包裹和细胞内释放。
与苏大一见钟情
谈起与苏州大学的结缘,钟志远笑称:一切都是缘分。
2006年,还在荷兰屯特大学担任助理教授的钟志远,回国参加一场国际高分子化学会议。会议期间,通过与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几位与会老师的交流,对苏州大学给予科研人员广阔发展平台的用心萌生好感。
直觉告诉我,苏州大学是块成就事业的热土。通过网络,钟志远简单了解了苏州大学,惊讶地发现苏州大学校长朱秀林也致力于高分子科学研究。回到荷兰后,钟志远决定将自己的简历发给朱秀林。求贤若渴的朱秀林接到跨国邮件后表示非常欢迎,并邀请钟志远到学校实地参观。朱秀林迅速而诚恳的回复更加坚定了钟志远到苏州大学发展事业的念头。
20074月,钟志远作为苏州大学校长朱秀林引进的首位特聘教授,正式回国工作。
刚开始实验条件相对艰苦,但拥有150万科研启动经费和学校的全力支持,怀揣科研梦想的钟志远义无反顾地一头扎进实验室,不久即组建苏州大学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这个校级重点实验室招募了一支年轻活跃、精诚合作、高度国际化、具国际视野的优秀科研团队。实验室实行学生统一管理,科研任务协同合作,科研团队交叉融合。
落户苏州大学七年间,钟志远的科研事业进入黄金期。2013年,获得日本药物释放系统学会和美国控制释放学会联合颁发的亚洲药物释放系统突破技术奖2014年,被美国化学学会授予生物大分子/大分子青年研究者奖,成为获得该项殊荣的首位亚洲科学家。年仅40岁,发表论文130多篇,囊括多项国内外荣誉和奖励,先后入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江苏特聘教授、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
在国际学术界,钟志远的表现同样活跃。2010年,他与荷兰屯特大学教授feijen和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研究员陈学思合作,发起和组织了新型高分子材料与控制释放国际会议。十多个国家的学者应邀参会,研讨课题涉及新型纳米靶向抗癌药物载体、多功能纳米基因药物载体、新型疾病诊断体系、水凝胶用于蛋白质和细胞的控制释放、生物组织工程材料等技术领域,被同行专家称为国际生物材料和药物释放领域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学术会议之一。
讲效率更注重突破
钟教授时间观念强,工作特别讲究效率。在实验室研究生张宁眼里,每天早晨8点到晚上10点都是导师的工作时间。除了睡觉就在工作成为钟志远的工作素描。
靶向治疗研究上不断寻求突破的过程中,钟志远担任多项学术兼职。2011年,钟志远又多了一个头衔”——苏州工业园区生物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裁。
进驻企业,钟志远开始真枪实弹参与高水平科研创新成果产业化,做起了学术界和产业界的联系桥梁。产业化光懂技术还不行,需要正确的管理理念,有效经营科研团队,包括筹集资金也很重要。
在国外的大学、科研院所、企业工作的经历,让钟志远对国内科研水平的提升和科研氛围的改善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他鼓励科研人员锐意进取,努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在钟志远看来,从造福社会和百姓健康的责任的角度出发,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效益绝对远高于发表学术论文。
但现实却是,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和药物控制释放的研究周期长且投入巨大,对于技术和人才要求都很高,实现临床运用也许要十年,甚至更长时间。虽然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但我和团队会勇于创新、奋力前行,直至找到一种在治愈癌症方面取得实效的纳米药物,将应用研究成果真正推向临床,这是我们的突破。
8月中旬,钟志远赴旧金山参加“2014年生物大分子/大分子青年研究者奖颁奖仪式,这位在高分子科学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青年科学家成为获得该奖项的首位亚洲科学家。
面对癌症治疗这个世界难题,钟志远和他的团队将一如既往地坚定前行。
《中国科学报》2014-09-05 11